银行业保险业2022年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中国网财经2月3日讯(记者 郭伟莹) 今日,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主要经营和风险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
此外,在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银保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着力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目前,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
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在介绍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数据情况时表示,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主要经营和风险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
资产负债及业务稳步增长。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保险公司总资产27.1万亿元,同比增长9.1%。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5.1万亿元,同比增长9.1%。202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增速为11.1%,银行保险新增债券投资超过11万亿元。202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7万亿元,同比增长4.6%,新增保单件数554亿件,同比增长13.3%,赔款与给付支出1.5万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2022年,制造业各项贷款新增4.7万亿元,增量为去年的1.7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3.6%。融资成本持续压降。2022年,新发放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0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4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下降0.62个百分点。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5.7%,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超过40%。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金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6.3万亿元。积极支持就业创业,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引导信贷资金持续投入教育领域,教育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个人助学贷款同比增长22.1%。养老年金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持续推进。商业养老年金原保险保费收入617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单件数33.9万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
主要风险指标处于合理区间。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699亿元。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78%,保持较低水平。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处置2.7万亿元。“明天系”保险公司风险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银保监会已批准采取市场化重组和新设机构承接相关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等方式,稳妥风险化解,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风险抵御能力整体充足。2022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5.85%,持续保持合理水平。银行保险机构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7%。目前,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12%,保持在合理区间。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以来,银保监会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深入落实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着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截至2022年末,已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项目2700多个。指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8000亿元新增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等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2022年,支持发放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贷款1214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33.8%。
二是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超过一半投向民营企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3.6%,企业类贷款平均利率较2021年下降0.47个百分点。我们还重点引导加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贷款全年合计新增7万亿元。
三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2022年末,高技术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6.6%。2022年,科技保险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22%。
四是支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贷款余额25.3万亿元,长江经济带地区贷款余额98.8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贷款余额24.5万亿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地区贷款余额57.1万亿元,自贸区贷款余额11.4万亿元。
五是支持绿色转型和海洋强国。截至2022年末,绿色信贷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35.7%;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处理、海洋环境服务等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8.3%。2022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17%,海水养殖领域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45.3%。
六是支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22年,保险业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12.6%。车险、责任险、意外险增长较快。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5万亿元。商业养老年金原保险保费收入617亿元,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单件数33.9万件。引导信贷资金继续投入教育卫生领域。截至2022年末,教育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全年增量为2021年同期2倍。
覆盖新市民金融产品超3万个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市民金融服务时表示,银保监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出台政策措施,推动银行业保险业着力优化新市民金融服务。目前,覆盖新市民的金融产品超3万个。
据介绍,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牵头主办2022年金融街论坛“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题论坛。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活动,宣传交流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进展和良好做法,有力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让具有潜在需求的新市民了解政策和服务。
同时,银保监派出机构积极推动政策落地。具体来看,一是制定具体落实政策措施。银保监局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地方政府政策,研究出台落地措施。联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行动方案,实现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协同,提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细化措施,促进实现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便利化和均等化。
二是加大推动督导力度。银保监局选取重点城市和重点群体,分类推动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见成效。根据新市民特点,推动银行保险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加强对本地区新市民创业人员的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发展雇主责任险、建筑工人意外险、家政雇佣责任险等产品,加强对新市民的保险保障。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聚焦新市民住房安居、消费、创业等主要金融需求,强化新市民金融服务。
三是促进信息共享。银保监局会同政府部门完善信息平台,探索解决数据支撑不足问题,进一步夯实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基础。积极协同地方相关部门,推动完善地方征信信息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维度数据,优化新市民信用评价体系,精准定位新市民客户群体,加强金融服务。
四是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银保监局高度重视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根据新市民特点,宣传讲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开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加大金融知识普及,提升新市民群体金融认知及获取能力。
此外,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具体来看,一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对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优化信贷产品和保险服务,扩大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的金融服务供给。针对来本地创业的新市民融资需求,优化小微企业经营信贷产品。聚焦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发相关保险产品。
二是加强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三是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增强新市民基础民生领域保障。通过完善健康保险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优化社保和医保服务等方式,强化对养老行业的金融支持。部分保险机构积极与地方合作,推出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推动当地医疗保障有效覆盖至新市民群体。部分银行加强与地方医疗保障部门的合作,便利新市民异地就医结算。
四是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加强新市民培训教育金融服务。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助学贷款相关政策要求,支持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
五是针对新市民特点,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积极优化开户等基础金融服务,并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保障新市民合法权益。部分银行推出个人结算账户简易开户服务,方便新市民日常及发工资使用。部分银行等推出新市民专属银行卡,提供免收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短信服务费等优惠。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加强工作部署,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深入新市民群体,更加精准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持续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上门喂猫50元/小时,假期“空巢”带动千亿宠物市场******
归家时刻,回城大队到达,“空巢宠物”等到了主人的归来。
春节点燃了“假日经济”,而新业态也逐渐展现出活力,宠物经济便是其一。随着精致化养宠理念流行开来,宠物年货市场成了掘金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多个电商平台数据看到,宠物消费热潮中,宠物主粮成过年必囤,宠物年夜饭成销售新秀,宠物零食销量大增、宠物智能设备成关照“空巢宠物”神器。
带宠物回家之外,寄养以及上门服务、宠物智能设备同样成为这个春节的热门选择。
“上门喂猫一个小时50元,比放宠物店安全。”在北京工作的毛毛(化名)这个春节尝试提供上门喂猫服务,打包服务包含喂粮、换水、清理排泄物、陪玩十分钟。
毛毛称,消费者满意,宠物也都安然度过了春节假期。50元不多,算上路费和服务时长,有人单次服务收费超100元。
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为2953亿元,同比增长33.5%;预计到2023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928亿元。宠物主毫不吝惜为爱宠掏腰包,宠物经济全产业链正走向风口。
为宠物花钱,不含糊
过年难得的团聚,不少年轻人选择带宠物回家。
“因为我的猫,我才会选择开车回家。”小江在北京工作,今年过年回沧州老家,她提前准备了猫包、猫衣服、猫零食、尿垫,以备宠物的旅途之需。
数据显示,春节前夕,天猫超市猫包搜索量环比暴增60%。和宠物一起过年,宠物年夜饭、宠物洗护用品、宠物新衣必不可少,天猫超市上宠物年夜饭销量同比增长20%、洗护产品销量同比增长20%、新年服饰销量同比增长50%。
宠物消费有爆发之势。1月以来,“宠物年夜饭”的淘宝搜索量环比高涨42倍。春节期间,猫咪对联单日搜索量破亿。此外,不同地区的宠物主也购物偏好各异。京东数据显示,广东、北京、浙江、上海、四川是宠物产品销量最多的地区;山东购买宠物托运服务最多,成为“2023宠物春运大省”;北京购买宠物玩具最多,湖北购买宠物零食最多,河北的宠物主购买宠物洗护美容产品最多。
带宠物回家,宠物托运同样走俏。京东数据显示,宠物托运服务销量环比增长95%,航空箱、便携包增长72%,宠物随行杯、训练器、止吠器等宠物出行装备热销。
随着精致化养宠理念流行开来,宠物年货市场向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梳理多个电商平台消费趋势显示,除宠物主粮、年夜饭、零食销量大增,宠物出行装备销量“异军突起”,宠物洗护产品销量创新高,宠物新年氛围产品热销。
“我网购了一些兔年零食和兔子造型的狗衣服,对我来说仪式感很重要,我的狗也得跟我一起过节。”张安安(化名)告诉记者,爱犬已陪伴自己五年,是宠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为宠物花钱,他从不含糊。
天猫宠物猫狗用品和水族小宠行业负责人商霖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宠物行业的消费发展趋势为“双向友好”,宠物行业既要满足犬猫本身生命周期、品种异同等所带来的需求上的不同,也需要满足宠物主本身有获得更高品质、更加便捷生活的需求。
“宠物空巢”,替代陪伴质量参差
春节假期结束,王小再度回到北京,她带着忐忑的心情打开门,发现独自在北京过年的两只猫并没“抄家”,“我特别怕它们嫌猫砂盆太脏就到处瞎尿,这个自动铲屎的猫砂盆还挺好用的”。
和那些能带宠物回家的人不同,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将宠物留在本地过年,科技产品自然受到追捧。数据显示,春节前一周,天猫超市上智能猫砂盆、饮水机器、监控设备搜索量增长50倍。根据京东数据,春节期间,宠物智能厕所销量同比增长66%,自动喂食器和自动饮水机分别增长157%和62%。
《2022中国宠物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宠物用品渐趋智能化,创造人宠生活美学。宠物智能用品的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在品类众多的产品中,饮水机、摄像头、喂食器作为三种偏好度最高的用品,获得宠物主的青睐。
霍曼品牌部相关负责人黄静瑶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宠物智能用品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关联生活、宠物家庭、宠物的所有行为。宠物主不仅要为宠物提供最好的生活,同时还要提供情感价值,当主人无法陪伴宠物时,会寄希望于一款科技产品。
作为资深宠物智能用品爱好者,林子星(化名)很依赖宠物智能用品,“很方便,很大程度解放双手,但它一年里坏两次,每次维修要十天,那十天我就会比以前手动清理宠物粪便更崩溃。”她表示,部分宠物智能用品质量堪忧,自己购买的有陪自动猫砂盆一年内已经坏了两次,给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就像是一个东西慢慢入侵你的生活,然后忽然又消失了”。
林子星的智能饮水机也在春节期间突然损坏,“智能设备显示水位突然没了变化,我立刻叫朋友去家里才发现饮水机坏了,我怀疑我的猫已经喝了好几天马桶水了”。
中国宠物行业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正处于快速扩张期。商霖认为,智能化是非常具有确定性的宠物行业发展趋势,有关品类和品牌两个主要方面。目前国内整个宠物智能赛道的头部品牌都是中国品牌。这其实离不开本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商家对于宠物行业的深入钻研。新一代宠物主本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的一代,所以对于新技术的使用更得心应手,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分配在更加感兴趣的事情上,需要智能帮助解放双手。
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宠物智能产品质量尚有提升空间且市场占有率较低,宠物行业中围绕宠物口粮的品牌相对来说拿到更多融资。上海联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ATLINK)首席营销官王敏君表示,宠物口粮有较高的复购率,而且宠物一旦喜欢,宠物主不大会更换,宠物太频繁换粮也会导致肠胃问题,因此宠物口粮的体量就会非常大,相比之下,宠物智能用品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人力+科技成新趋势,宠物经济迈入快速发展期
李洋(化名)在春节假期选择了上门喂猫服务,在他看来,找朋友照顾宠物固然可以,但是所花费的人情费用、打车费等远高于购买专业上门喂养服务的费用。
“金钱交易比人情交易轻松,出了事也好追责”。小玮(化名)曾尝试过购买上门喂养服务或宠物店寄养,“价格虽然贵一点,但服务好能接受,还会继续使用类似服务”。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多个提供上门喂猫服务的个体经营者已月入过万。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上门喂猫,多位宠物主人在春节迁徙中会选择寄养。目前市面上宠物酒店、宠物店等商家提供宠物寄养服务,相对上门喂猫服务价格更高,包括铁笼寄养、宠物柜寄养、酒店房间寄养,以及环境配备摄像头、消毒机等。
记者走访看到,一些商家甚至为宠物猫提供了“豪华观鱼房”。目前,北京朝阳、东城、海淀、丰台等地,宠物寄养一天收费68元至398元不等,多为猫狗寄养。
“我们基地所有的寄养位在春节前夕就已早早被订满,春节期间我们基地有五百只宠物,基本上是狗和猫。现在宠物主很愿意为宠物花钱”。北京一寄养基地负责人称。
“自2020年以来,人们在家的场景及时间更多了,人工成本增加,我们一直也在思考,科技是不是显得更加超值了?”黄静瑶称,公司一直努力搭建家庭宠物智能产品的场景,而所有产品不仅仅是工具,“我们想让它形成一个跟宠物托管、宠物行为分析等挂钩的全生命周期养宠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研究的方向,这个行业刚刚开始发展,需要一步一步来,没有那么快”。
上述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宠物猫5806万只,宠物狗5429万只,市场规模达2490亿元。宠物医疗已成为宠物经济中除食品外的第二大市场;而诊疗凭借75.8%的宠物消费渗透率,成为宠物医疗品类中占比最高的赛道。
中泰证券研报指出,根据核心驱动力作用程度的差异可将(宠物)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数量增长期、质量提升期和加速发展期,宠物行业下一个增长爆发期来自于实际养宠人群和有效支付能力双重驱动的加速发展期。
针对目前中国宠物市场发展,中泰证券表示,宠物行业中, 国内企业特征初步显现,不规范企业、多品牌战略企业、渠道建设型及内容型企业混杂。从发展阶段看,目前国内市场处于无品牌竞争阶段,渠道能力是当前阶段企业致胜的关键。未来进入多品牌厮杀和大品牌竞争阶段后,产品力过硬的企业有望实现长足发展。
小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联合创始人魏玮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下一个宠物智能行业的爆发机会在互动、娱乐方向,且具体使用场景会在狗用品领域,“猫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刚刚超过狗,狗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狗的互动场景变化更多,场景需求会更强,所以我更看好狗用品”。
中信建投研报认为,中国宠物经济发展处于高景气度。随着宠物消费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宠物消费升级趋势上升,未来宠物诊疗、宠物用品、宠物营养保健、宠物服务等消费占比有望持续上升。国内宠物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基本面未变,看好中国宠物行业长期发展。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